<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共吉林市委政法委员会主管

        吉林市反365bet电脑网站_beat365官方app安卓版下载_best365怎么登网站

        辛弃疾:词中之龙,不负少年初心

          时间:2018-01-09 09:54 来源:京都之声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的词慷慨悲壮,激昂壮阔,被后人誉为“词中之龙”,更难得的是,辛弃疾自年少时就怀揣一颗报国之心,终其一生都主张抗战救国,直至死前都初心不改。

          少年尚侠,出身行伍

          提起辛弃疾,现代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着名的词人。但是,辛弃疾在南宋却是一名着名的爱国将领,不但着有《美芹十论》等军事着作,还曾亲赴战场立下赫赫战功。辛弃疾年少时诛杀叛徒义端、张安国,为官后临危受命阻杀南宋农民起义领袖赖文政,都体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时年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参加了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洪迈的《稼轩记》记载“齐虏巧负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记录了在辛弃疾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时,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辛弃疾亲率领五十余人袭击敌营,擒拿叛徒张安国的壮举。辛弃疾带领五十余人在五万大军中如入无人之境,这样的英武果决让年轻的辛弃疾名重一时。宋高宗便任命辛弃疾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

          敢做敢言,仕途蹉跎

          辛弃疾为人豪迈磊落,敢做敢为,遇事仗义执言,据《宋史·辛弃疾传》记载“与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持论劲直”要知道与辛弃疾在南北形势和品评人才的人是当朝皇帝,辛弃疾仍然能够言辞直抒胸臆。这样的敢做敢为的个性在筹备飞虎军时表现的更为突出。据《宋史·辛弃疾列传》记载,在辛弃疾筹备期间“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甚至,皇帝“降御前金字牌”他也偷偷藏起,等到筹备结束,才向皇帝上书陈述情况。

          辛弃疾不仅敢做敢为,还非常敢言,这样慷慨豪迈的性格特征在其词中也能窥见一斑。在《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一词中借由李广被废黜弃用的典故抒发自己方正不被所用,空有才华却难以施展的愤懑之情。“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将这种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他的《卜算子·千古李将军》更是直接讽刺李广功勋卓着却难以封侯,李蔡人品中下却能封侯,还称“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 如此直言讽刺,难免招人记恨。辛弃疾在仕途上多番起落,固然与主和派的排挤有关系,他鲜明的个性特征也是重要原因。

          矢志爱国,不忘初心

          辛弃疾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却仕途坎坷,几经弹劾。但是,无论他处于何种境地,爱国之情都贯穿他的诗词。辛弃疾的金戈铁马、壮怀激烈,像一把利剑,在偏安的南宋朝廷画出一道亮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如此悲壮激烈。难怪后世谢枋路过辛弃疾墓时感觉“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

        责任编辑:莫小

        访谈

        更多More

        文史

        更多More

        视频

        更多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