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腊月,寒冬的气息越来越强,寒潮的到来让许多人体会了一把冻人的滋味,不少小伙伴表示要熬不住了,纷纷拿出最厚的衣服往身上穿。
大寒节气后更是如此,中央气象台1月22日06时继续发布寒潮蓝色预警:
在这个“缩手缩脚”的季节里,你是否也常常手脚冰凉?其实这都是天气冷,身体新陈代谢减慢,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所致。
特邀权威专家,传授给你7个方法让身体暖起来,真的不仅仅是吃暖身食物而已。
受访专家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专家 沈雁英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 范志红
学七招轻松暖身
1
增加热量摄入
天冷人体消耗能量增多,需要适当增加热量摄入,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沈雁英建议:
为了避免摄入过多脂肪,最好选择低糖、低脂、高热量食物,如鱼肉、鸡肉及豆类。
用白萝卜和葱、蒜熬煮的“三白汤”,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
可喝些姜茶,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有助于恢复和改善血液循环,防止动脉内脂肪沉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2
做些有氧运动
进入冬季,不少人开始“猫冬”,这样只会越来越怕冷。应适量做些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游泳等。
起床前可在被窝里做简单的伸展运动,然后转一转脚踝,可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3
穿暖和
患有颈椎病、咽喉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出门前戴好帽子、围巾,穿上加厚的棉服、羽绒服,可防止头部、颈部、前胸、后背受寒,预防疾病复发。
沈雁英表示,腹部和腰部积累过多的寒气,会使血液循环变慢,容易感冒。做好腹部保暖,轻轻拍打腹部,可散发热量,消散体内寒气。
患有老寒腿的人,常感到膝关节疼痛,建议戴上护膝,给关节部位“升温”。
4
暖脚
脚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寒气容易从脚部侵入体内,影响免疫力。要选择保暖性较好、舒适的鞋,比如棉鞋。少穿散热快、材料生硬的皮鞋。
每天晚上睡前用热水泡脚,不仅能放松全身,还能感到暖流顺着脚蔓延至全身,水中可加入艾蒿、姜、肉桂等,起到驱寒效果。
5
通风、保湿
暖气、空调、电热毯、电暖炉是冬季保暖的必需品,但使用时间过长,会导致人的御寒能力下降。再加上室内干燥,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
沈雁英建议:
每天开窗通风一两次。
应养成定时喝水的好习惯,别等渴了再喝。冬季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快,如果不及时补水,皮肤容易干燥、皲裂,还会影响血液循环,令人感到更冷。
6
控制温度
冬季室内外温差大、通风不畅,老人体温调节能力差,容易引发疾病。
建议将室内温度控制在18℃~20℃,最高不要超过26℃。
7
多晒太阳
最好在上午10点至下午3点阳光充足的时段,多出门晒太阳。
这有助于补充维生素D,增加人体对钙的吸收,防止骨质疏松,提高抗寒能力。
吃对食物身体才更暖
范志红表示,吃对食物,身体才能更暖和。
人体的产热系统就像一个大锅炉,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就是燃料,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负责运输“助燃”的氧气,只有燃料、氧气充足时,身体才能不断地得到热量供应。
范志红介绍,有几类人更容易怕冷。
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人:因甲状腺激素调控人体的能量代谢,身体的供暖力度会减小,体温相对较低;
贫血的人:由于体内血红蛋白携带的氧气不足,更畏寒;
肌肉少脂肪多的人:相当于产热“锅炉”的线粒体主要存在于肌肉细胞,肌肉越多,身体就能越热,而脂肪细胞中的线粒体微乎其微。肌肉发达的运动员穿得较单薄但不会觉得冷,但肌肉少脂肪多的人却不抗冻。
天冷时,一些人常喝红糖姜水或吃巧克力,但红糖和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糖和脂肪,产热效能很低,只有4%~5%。要想真正暖起来,以下几种食物更有效。
牛羊肉
性温热的牛羊肉是暖身的首选。它们富含具有“食物热效应”的优质蛋白,红肉还能提供大量血红素铁,有利于提高血红蛋白含量,缓解贫血和低血压人群的怕冷症状。
海带、紫菜、海鱼等
碘是甲状腺激素的原料,海产品含碘量较高,对因缺碘导致的甲状腺功能低下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保障患者的基础代谢率。
但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这些食物一般不会发挥太大效用。
乳制品
曾有动物实验表明,身体如果缺钙,会增加脂肪合成,御寒力下降。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可以提供丰富的钙元素,对提高体温有一定帮助。
香辛料
花椒、大茴香、葱、姜、蒜等香辛料有开胃消食、散寒驱瘀的功效,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强营养的吸收、促进血液循环。
姜、蒜等有一定的刺激性,胃肠功能不好的人不宜多吃。
责任编辑:雨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