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中共吉林市委政法委员会主管

        吉林市反365bet电脑网站_beat365官方app安卓版下载_best365怎么登网站

        陶渊明:聪明人选择生活 愚笨人习惯生活

          时间:2018-02-01 11:04 来源:十点读书

         

          人世间最难的事莫过于面临选择而无法取舍。

          选择了林荫小路,就放弃了阳光大道;选择了欣赏奇景,就放弃了平坦旅途;选择了奔赴远方,就放弃了现世安稳……

          如果没有选择,就不会有千般痛苦、万般纠结。很多事情,一旦决定,就没有回头路可走。 

          陶渊明一辈子都在纠结一个问题:到底是出仕还是归隐?

          纠结,不是不知道该怎样做,而是舍不得放弃。

          陶渊明出生在四分五裂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上有名的乱世。

          那时靠篡(cuàn)位得天下的西晋已灭,几乎遭遇民族灭绝的汉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东晋,统治着江东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经过“五胡乱华”之后,也进入了十六国混战时期。

          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失去了“道”。

          古人云:货悖(beì)而入者,亦悖而出。用有悖于常理的方式,大逆不道靠篡位而得到天下者,也必然会以一种惨烈的结局失去天下。

          作为一个受儒家影响颇深的儒生,陶渊明不会没有听说过孔子的一句话: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生活在这样的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的豪情呢?难道一辈子就守着祖上留下来的这几亩薄田生活吗?

          陶渊明不甘心,他二十九岁才得到一个江州祭酒的位置,虽然官小,但是他觉得自己可以吃苦,也可以从最基层一点一点做起。

          他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第观念大于一切的时代,他也知道“出身”可能比“奋斗”更重要。

          那时还没有科举考试,寒门子弟根本没有机会做官,可是他的曾祖——父亲的爷爷陶侃,却在东晋建立之初,用戎马一生为后代拼得了一个跻身上流社会的高贵门第。

          所以,他的孙子才可以娶到当代名士孟嘉的女儿,也就是陶渊明的母亲。

          孟嘉落帽,是陶渊明的外祖父留给世人的一个成语。

          从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窥见一千六百多年前的那个重阳节,在众多权贵登高赏菊的宴会上,被风吹落帽子的孟嘉,是怎样温文尔雅、不露声色地对那些嘲笑他的人进行反击,巧妙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曾祖陶侃的奋勇拼搏和外祖父孟嘉的潇洒淡泊,影响了陶渊明一生,使他拥有“娴静少言”的外表和澎湃激荡的内心,在每次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有两种声音在脑海里争吵不休。

         

          一个声音说:“这个时代还是有希望的,归隐的谢安不是又东山再起了吗?如果不是他带领八万精兵收复黄河以南的失地,东晋怎么会为自己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

          另一个声音说:“这和你有关系吗?看看你的上司吧,你在这种人手下做事,永远也不可能有出头之日!”

          提起陶渊明的顶头上司——江州刺史王凝之,那可是贵族中的贵族。他姓“王”,仅这个姓氏,陶渊明奋斗一辈子也赶不上。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就是指王家和谢家,那可是中国古代数得上的名门望族。

          没什么本事,又庸俗乏味,但还能做到一市之长的王凝之,他的眼里只有出身。陶渊明就算是再兢兢业业,又能如何?

          陶渊明愤而辞职。

          回到柴桑(今江西九江)庐山脚下的那几间茅屋,也许是为了说服自己,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陶渊明一口气写了六首《劝农》:

          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

          还是做一个农民吧,像上古时代那样,自给自足、逍遥自在,没有门第、没有虚伪,做一个快乐的人,不是很好吗?

          但是,做一个农民,就没有烦恼了吗?

          人生的烦恼,从来不因为你的出身、你的职业而有所不同,生活原本不易,烦恼无处不在。

          金风送爽,天朗气清,陶渊明静静地坐在茅屋外面的柳树下弹琴,黄昏的风轻轻地吹动他的头发。身后是夕阳、田野、菊花,把他瘦弱的身躯映成了一幅单薄的剪影。

          七弦古琴缓缓流淌着的音符渐渐飘远,一如他此刻飘飞的思绪。他想到他回来之后,奋笔疾书的那篇《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也不知道我是哪里人,你们不是都有高贵的门第吗?我没有,我只知道我家后院有五棵柳树,这就是我的号。以后我就叫:五、柳、先、生!

          这篇传记传出去以后,那些贵族的牙都要笑掉了——这个人太逗了,“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你读个什么书?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家贫你喝个什么酒?再说,人家都在斗富,你家贫还好意思写出来?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不求名利当个穷鬼,还好意思说?

          一心回来想要过悠悠上古的生活,结果却被现实的石头砸了脚:妻子因难产而死。

          陶渊明望着远处的庐山,眼泪簌簌落下。

          他八岁就没有了父亲,妻子是母亲做主给他娶的,那是一个农民的女儿,憨厚朴实,陶渊明和她在一起,虽没有太多共同语言,但是现在她死了,他心里仍然觉得空荡荡的。

          其实在他的心里曾经住着一个美丽的女孩儿,可是他知道自己娶不了她,她门第高贵,她的父母绝对不会把女儿嫁给他。

          他悄悄写了一篇长长的《闲情赋》,其中令人荡气回肠的“爱情十愿”,千年以来在每一个少年的心头唱响: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爱她,就化身为她的衣领、她的腰带、她的发油,化身为她描眉的粉、她身下的席、她脚上的鞋,让她的手指从身上滑过,去感受她的香气、她的呼吸、她的体温……

         

          那是他人生中留下来的唯一的一篇关于爱情的文字。就是通过这篇赋,我们才知道,少言的陶渊明,原来在少年时代曾经拥有过一段如此刻骨铭心又如此唯美浪漫的爱情。

          即使独自品尝那份相思的痛苦,即使所有的付出都是一厢情愿,也无怨无悔。也许,这就是爱情吧。

          之后陶渊明娶了第二个妻子,他的妻子为他生下四个儿子后,生病去世。

          没有办法,四个孩子需要母亲,陶渊明又娶了第三个妻子翟氏。就是这个妻子,陪伴陶渊明一直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陶渊明心里感受到了为人父的快乐,然而贫穷的生活使孩子们经常挨饿,他的内心隐隐作痛。

          所以当接到江州刺史桓玄的邀请信时,陶渊明没有犹豫,便赴任去了。

          所有看似随意的选择,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仔细斟酌。

          选择出仕,除了经济因素,陶渊明理由有三:

          一、新皇帝执政后,大权旁落,国家发生内乱。大乱之后必定大治,也许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况且他今年已经三十七岁了,人生能有几回搏?

          二、桓玄是一个很有思想和能力的人,他是北伐名将桓温之子,而且桓玄之前讨伐了把持朝政的司马道子,这次还要讨伐挑起内乱的孙恩,他绝对比王凝之要强得多。

          三、他和桓玄也算是世交,两人小时候曾经是很好的玩伴,在感情上也比较亲近。

          满腔热情的陶渊明带着“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的决心投奔了桓玄,谁知当他快鞭策马奔跑在驿站上为桓玄送信请兵的时候,他没有想到,桓玄有篡位的野心!

          失望的陶渊明以母丧为由离开桓玄,之后又投奔另一个枭雄刘裕,才发现自己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的人,非忠即奸,任何有能力有思想的人都不会愿意长久地屈居人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能说谁对谁错。东汉末年曹丕逼汉献帝禅让难道不是篡位?司马懿之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建立西晋,难道不是篡位?成者王侯败者寇而已。

          然而陶渊明的内心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陶渊明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失群的鸟一样,怎么和这个时代如此格格不入!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饮酒》其四)

          别人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做不到。毕竟他一直生活在东晋,他的曾祖还为东晋的建立立下过汗马功劳。

         

          还有比现在的形势更乱、更糟糕的吗?陶渊明呀,陶渊明,是你下决心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或者为了生活隐忍下去,或者辞职归家继续过贫穷的生活。

          陶渊明的内心乱得像团麻,难道这一辈子,就这样被白白蹉跎掉吗?“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他想到了孔子理想中的生活: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在暮春时节,天气转暖,穿上轻薄的春装,约上几个朋友,带上各自的孩子,到沂水里洗洗澡,再登上求雨的高台吹吹风,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

          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他心中所希望的呢?

          还留在这乌七八糟的官场做什么?你一介书生而已,不可能阻止东晋的气数将尽,也做不到力挽狂澜。

          于是,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回过头。

          陶渊明迫不及待地坐上了回家的小船,曾经在他心里吵架的两个声音这次合二为一,它清晰而响亮地在耳边呐喊:

          回家!回家!!回家!!!

          曾经你迷失了灵魂,现在是你离开的时候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快回来吧,你的禾苗在等着你,你的妻子和孩子们在等着你,你的老朋友在等着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可惜路途遥远天未亮,努力前望,哪里才是我的家乡?

          到了!到了!终于到家了!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次是你真的决定离开,你终于回来了!

          他一口气写了五首《归园田居》来表达他重获心灵自由的喜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此后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吧,忙时耕种,闲时饮酒,平和闲静、古朴淡远。

         

          这是怎样惬意的生活啊!在锄完地腰酸背疼地回到家里,悠闲地喝上一壶小酒,然后美美地睡上一觉,这其中的情趣,岂是用语言能表达的?“人生若寄,憔悴有时”,他一口气又写了二十首《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也许孩子们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会埋怨他。可是难道不应该给他们留下一些精神财富吗?

          君子忧道不忧贫,物质虽贫乏,却是靠自己的劳动得来的,可是一个人的精神富有,是任何物质都替代不了的呀!

          他经常教导孩子们要珍惜时间: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

          他希望孩子们能够学习勤奋刻苦: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出自《劝学》)

          他告诉孩子们要博爱: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

          ……

          三年后,一场大火毁了陶渊明的庄园,让他原本贫困的生活更是变得一无所有。

          他坐在那五棵柳树下弹琴,那把跟随了他六十年的七弦琴,弦断了。陶渊明的手在无弦琴上拂过,悠扬的琴声在他的心里又一次响起。

          这次,他的耳朵里又有两个声音在争吵,他知道:一个声音是他的身体,一个声音是他的影子。

          身体对影子说:“天地山川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人却无法长生不老,所以有美酒就喝,千万不要错过。”

          影子对身体说:“总有一天,随着你的死亡,我也会无影无踪。为什么不为后世留下美名呢?”

          忽然,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声音哈哈大笑起来:可笑啊,可笑!一个“形”、一个“影”,没有了人的 “精神”,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我问你们: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就是活到八百岁的彭祖,你现在能留得住他吗?无论是谁,终难逃一死!喝酒没有用!留名没有用!你们记着: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形影神》)

          天地常在,人生无常,“变”才是不变的常态。只有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才能笑看这人事变幻、沧海桑田,才会在每一次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公元427年,陶渊明去世。临死之前,他神情平静,嘴里喃喃念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陶渊明去世的年龄,一直被后人争论不休。无论是五十多岁、六十多岁,还是七十多岁,有什么关系吗?

          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陶渊明生前贫困、诗文不为时人所接受,然而他的生命犹如阳光下的水珠,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他的思想在后世影响了无数人,当人们如痴如醉地读他留下的125首诗、12篇文章的时候,他们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的平静力量所打动。

          你无法选择你的出身、你的长相、你的智力、你的家庭、你的生活环境,可是你可以选择你生活的态度。

          内心拥有丰富的平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

        责任编辑:雨铮

        访谈

        更多More

        文史

        更多More

        视频

        更多More